近来,一则关于我国涡扇-19发动机成功研制的音讯引发了广泛重视。与此同时,印度声称经过简略的国际合作便轻松取得了先进的第四代涡扇发动机。这一比照不由让人考虑,我国的自主研制之路与印度的引入战略终究孰优孰劣?
回忆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开展前史,自1956年拟定中长期科技规划以来,我国便踏上了自主规划和研制的路途。从沈阳发动机规划室的筹建到涡喷6发动机的成功试飞,再到涡扇5的研制,每一步都凝集了很多科学家的汗水。尤其是涡扇10系列发动机(太行发动机)的面世,标志着我国在高功能、大推力发动机范畴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中等推力发动机的研制一直是我国航空工业的一个短板,直到涡扇19的呈现,才填补了这一空白。这款发动机不只具有超音速功能,单台最大推力到达12吨,双推力更是到达了24吨,为我国先进战斗机供给了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相比之下,印度的航空发动机开展前史则显得崎岖许多。尽管印度早在1986年就开端了涡扇发动机的研讨项目,但由于技能基础薄弱,屡次测验均以失利告终。为提高军事实力,印度不吝花费巨额资金从欧美国家引入技能和设备。但是,这些尽力并未带来预期的作用。近年来,印度与法国合作开发新式发动机的音讯再次引起重视。但是,考虑到法国对要害技能转让的慎重情绪,印度能否真实取得第四代发动机的核心技能仍存在很大疑问。
从经济视点来看,自主研制尽管耗时长且投入巨大,但久远来看却能为国家节约很多外汇,并增强国防安全。而过度依靠进口不只会导致本钱昂扬,还可能面对供应链中止的危险。政治上,具有独当一面的航空工业关于一个大国而言至关重要。它不只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保护国家安全和区域安稳的重要的条件之一。社会文化方面,科学技能创新才能往往被视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凝集力的表现。因而,不管从哪个方面动身,加强本土化生产才能都是明智之举。